各镇政府,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,金港街道、后塍街道、德积街道办事处:
根据民政部《金沙城中心赌场_澳门金沙官网:开展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》(民函〔2023〕44号)、省民政厅《金沙城中心赌场_澳门金沙官网:印发〈开展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〉的通知》(苏民区〔2023〕10号)和苏州市民政局《金沙城中心赌场_澳门金沙官网:印发〈开展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〉的通知》(苏政民区〔2023〕12号)要求,结合我市实际,制订《张家港市开展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》。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组织实施。
张家港市民政局
2024年3月25日
(此件公开发布)
张家港市开展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
为进一步提升张家港市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,助力乡村振兴,根据民政部《金沙城中心赌场_澳门金沙官网:开展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》(民函〔2023〕44号)、省民政厅《金沙城中心赌场_澳门金沙官网:印发〈开展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〉的通知》(苏民区〔2023〕10号)和苏州市民政局《金沙城中心赌场_澳门金沙官网:印发〈开展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〉的通知》(苏政民区〔2023〕12号)要求,结合我市实际,制订本方案。
一、总体要求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坚持城乡融合发展,坚持乡村区域联动发展,以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为总体方向,以实现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为最终目标,通过不断夯实乡村地名管理基础、挖掘乡村地名文化资源、规范乡村地名命名设标、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,着力发挥地名管理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,全面提升乡村地区地名管理服务水平,不断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二、主要任务
(一)完善工作体系,规范乡村地名管理
1.健全乡村地名管理机制。根据国务院《地名管理条例》规定,及时调整完善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和职责分工,健全联动机制,明确民政、交通、资规、住建、城管等部门在乡村地名管理中的职责,进一步提高乡村地名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。优化资源配置,整合专家资源,加强支持保障,强化监督评估,提升乡村地名工作质量。
2.落实乡村地名管理制度。规范开展乡村地名命名的申报、审批工作。乡村地名的命名需按照管理权限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申报,具体程序参照张家港市地名申报、审批相关流程。依据《地名备案公告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《江苏省地名备案公告工作规范(试行)》等规定,依托《中国·国家地名信息库》在法定期限内对住建等部门批复的地名进行备案公告,保障地名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,确保地名的合法性和准确性,避免随意命名或滥用乡村地名,不断规范乡村地名管理工作。
(二)强化示范引领,提升乡村地名品味
3.优化地名命名价值导向。提高新生乡村地名文化内涵,在地名命名更名中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,弘扬吴文化,杜绝新增“大、洋、怪、重”等不规范地名。坚持从古典诗文、志书史书等资料中集聚地名命名资源,形成优质乡村地名命名采词库,充分发挥“张家港市地名专家组”的智囊作用,多起展现新时代美丽乡村风貌的“安居地名”、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“乐业地名”、保护乡村历史文化的“乡愁地名”。
4.推动地名规划高效覆盖。充分发挥镇级地名规划编制作用,高质量推进村级地名规划的编制,集中展示乡村地名集群风貌,提升乡村地名工作的标准化和前瞻性。结合乡村经济、人文、历史、民俗、环境等因素,整体规划、通盘考虑,将乡村地名系列化块状分布在辖区内,提升地名集群效应和凝聚力,增强村民对乡村地名的认同感。
(三)赋能乡村治理,织密乡村地名网络
5.加大乡村地名命名力度。以“织密城乡地名,推广地名文化,助力乡村振兴”为主题,着眼于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地名基础,全面开展城乡“有地无名”工作摸底排查,重点摸清乡村地名中“有地无名”底数,提高乡村地名命名审批工作效率,有效服务乡村治理精细化、网格化需要。力争到2024年6月,全市30%以上行政村完成辖区地名命名,2024年底前全市60%以上的行政村辖区完成地名命名,2025年全市行政村辖区实现地名命名全覆盖。
6.强化乡村地名标志设置管理。各镇(区)、街道应按照“统一领导、分级负责、分类管理”的原则,加强各类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工作,推动城乡地名公共服务均等化。结合乡村建设需要和便民服务需求,创新地名标志标识形式,打造融乡土气、时代感、文化性于一体的现代乡村地名景观,实现乡村地区“有名就有标、标志成体系”。2024年底前各镇(区)、街道至少各建成1处“乡村著名行动”集中展示区或景观示范点。建立地名标志巡检制度,发挥基层网格员作用,及时维护、更新乡村地名标志设置,到2025年底,全市实现“有名要有牌、内容要规范、密度要合理、位置要明显、导向要准确、材质要坚固、外观要协调”的建设目标。
7.增速乡村地名信息采集。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互联网地图,建立乡村地名信息日常采集、更新维护机制,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效能,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。对乡村内的自然地理实体、居民点、道路街巷、交通水利、公共服务、文化旅游、农业产业等地名信息要实现应收尽收、常态更新、规范上图。对与自身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、农家乐、采摘园等兴趣点,要积极发动和引导当地群众依托图上地名自主上传。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、丰富文化内涵的乡村地名应及时补充到百度百科词条,加大宣传推广。加强信息技术支撑、建立采集上图工作程序,加强培训指导,提高采集上图效率,确保地名信息质量。
(四)丰富文化内涵,传递乡村乡风文明
8.传承保护历史地名文化。加强调查研究,着重挖掘乡村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、体现历史文脉、乡土风物的老地名,进行系统记录和整理。大力发展、引导乡村地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来,以历史为“魂”,以文化为“根”,培养一批地名文化传承人。建立乡村地名保护名录,收录历史悠久、内涵丰富、特色鲜明、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,不得随意更改。开展乡村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,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,并建立县级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各镇(区)、街道要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碑牌、地名文化长廊、地名文化公园、地名文化街区、地名文化墙等模式保护优秀乡村地名文化,2024年底前全市建成“苏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示范街区”不少于2个,2025年底实现全市行政村地名文化载体全覆盖。
9.宣传推广乡村地名新风。制作地名宣传视频,通过张家港民政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软件进行广泛传播,推广乡村地名文化,深度展示本地乡村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。利用科技手段,引入二维码、NFC等数字地名标识,方便群众获取地名信息和文化解读。大力开发乡村地名文创产品,推动地名元素具体化、地名文化数字化、地名产业规模化,结合互联网技术,丰富线上线下互动、虚拟实境体验等地名文化体验活动,提升地名文化的群众参与度。要讲好地名故事,通过乡贤趣事、名人轶事渲染地名文化,利用好乡村文化墙、宣传栏、公告板等载体,提升地名文化可见度,通过征集乡村地名故事,举办地名文化宣讲等活动增强乡村居民凝聚力,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。
(五)拓展服务领域,助推乡村产业兴旺
10.创新乡村地名服务应用。各镇(区)、街道要充分发挥“互联网+地名服务”作用,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服务乡村发展,推动地名服务与乡村电商建设、在线旅游、智慧农业等深度融合,便利城乡资源双向流动。收集完善乡村地名资源信息,根据自身实际制作乡村地名“一张图”,为农业农村、自然资源、社会治理、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标准、规范、详实的地名信息服务。积极探索更有创意和价值的地名服务,拓展地名教育服务、地名历史文化保护、地名创意设计等领域,将地名与生产生活、公共出行等需求结合起来,最大程度拓宽新时代乡村地名应用领域。
11.合力铸造地名产业品牌。以规范的地名服务激活乡村产业,吸引市场主体集中,使消费者对地域的信任和向往延伸到对品牌的信赖和喜爱,探索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地理标志农产品,助力农产品推介推广,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。充分沟通各行业主管部门,将地名文化属性嵌入产业链条,培育“大数据+地名文化+文旅”“大数据+地名文化+民宿”“大数据+地名文化+非遗”“大数据+地名文化+手工业”“大数据+地名文化+农产品”等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,推动各产业之间相互借力、相互推动,促进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强盛、文化底蕴深厚、生活安稳富足。
三、时间安排
(一)制订方案,动员部署(2024年3月)。制订张家港市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工作方案,进行工作部署,细化目标任务、具体举措和步骤安排。
(二)宣传发动,稳步推进(2024年3月至2025年10月)。根据工作方案,稳步推动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工作进程,织密地名网络、创新地名服务。
(三)检查验收,总结提炼(2025年10月至2025年12月)。检查验收全市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工作成效,总结典型经验,推广成功经验。
四、有关要求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各镇(区)、街道要充分认识开展“乡村著名行动”的重要意义,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,高度重视、高效推进,统筹安排好开展“乡村著名行动”所需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问题。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分工合作,形成政府主导、民政牵头、部门配合、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,确保“乡村著名行动”顺利开展。
(二)开展工作培训。各镇(区)、街道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结合乡村地名命名设标的现状,组织开展乡村地名管理工作学习培训,明确主要任务和工作路径,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开展乡村地名管理工作的能力水平。
(三)扩大宣传影响。各镇(区)、街道要充分利用政府网站、政务融媒体、报刊杂志、自媒体等媒体平台,着重宣传“乡村著名行动”中的典型案例和工作成效,营造良好工作氛围,不断提高地名助力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和影响力。